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2015年VICE中国编辑部年终总结

2015年VICE中国编辑部年终总结

时间:2017-01-05 11:07 来源:期刊58网 浏览:1447

每年年底,我们和所有公司一样都要做年终总结,具体的形式是:填一个表,说说年初设定了什么工作目标,年底是否完成了这些目标.如果没完成,得想想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如果完成了,还得想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但归根结底,12月31日是人类给自己设定的自我安慰期限 —— 好像没到这条线之前,什么事都可以 “来年再说”;只要过了这条线,一切也都真能重新开始.


很多词被用多了都变了味,“年终总结” 也是一样.我们想还原年终总结本来的目的:总结一下今年到底对什么感触最深,不是为任何人总结,而是为了自己(尽管这篇总结也是工作要求).于是 vice 中国的编辑们写出了2015年各自感触最深的事情,回想今年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自己.


***


父母性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为人越来越像我爸了(犯倔),做事越来越像我妈了(焦虑).这种感觉比往年都强烈.以前总听到有人说自己 “越来越像爸妈”,总觉得是在找借口 —— 尤其在做了不好的事之后,总有人把父母的性格影响拿出来说事.


但回想这一年,我做的很多事好像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说实话,我依然不知道这到底算好算坏:身边人在说起自己 “像父母” 时总是口气很温馨,有种 “我终于走到这一步” 的感觉;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慌,有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感觉 —— 因为我对父母性格里的一些东西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些跟我的生活态度是抵触的.


老家的同学亲戚很多都当了父母(今年被拉进的同学群望过去都是 “xx班幼儿园” 的即视感),公司同事今年也添了一妈一爸,所以难免聊到怎么面对的话题:给孩子听什么音乐,希望孩子支持什么球队,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 想想也挺绝望的 —— 你可以做一切你认为应该做的事,但那个小崽子即使到了31岁还是会怀疑你对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


品味没法强迫,至少教给他一个面对世界的方法和态度吧;而如果说 “教育下一代” 离你还太远,不妨也想想这些,因为父母对你性格的影响早晚会凸显出来,而且不见得都是好的.


-王戈


***


屏幕里的雾霾回顾了一下今年,感觉还是最近的雾霾天对自己触动最大.


之前尽管看过柴静的报道,平常也会查看一下雾霾指数,照理来说对雾霾这件事应该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最近那个所谓的 “红色警报” 一出,我体内的焦虑值又爆炸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楚门在经历了漫长的怀疑、内心挣扎之后终于打开门要去面对 “真实世界”:晚上出门打车,门外完全就是初中课本里上半个世纪前伦敦大雾的场景,一片死寂,感觉浓雾把街上的声音都顺便消了,几米开外是黄几几的灯光;路上司机还不断像我诉说多久车窗上就会积一层灰、一天要用车刷刷掉几层灰,自己已经如何计划撤离北京,听得我觉得下一秒北京就会变成荒芜的隔离区.


更加没完没了的,是所有在国外或者其他城市的朋友开始不断发来 “慰问”,也有的干脆晒两张城市对比图表达自己不在北京的侥幸.这两类不管是出于好意的前者,还是秀优越感的后者,都让我更加不能假装忘掉这件事情的存在.


尽管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朋友圈的言论散播也是催化人们内心紧张的一部分,但到头来这些是都可以切断的来源 —— 屏蔽朋友圈,或者关掉新闻提醒,所以关键还是置身信息大潮的心态.具体到我个人而言,今年已是相当焦虑的一年,毕业之后睁眼闭眼想到的是些 “生存” 或者 “生活” 的现实问题,这些是再多的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都无法糊弄过去的(虽然在预警之后我马上升级了口罩,把棉口罩换成了 3m).


最后我在科幻小说里找到了一些安慰 —— 虽然听起来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一些末日题材的科幻片往往会加重人的心理阴影,但既然我们看不到真相,也行动不起来,那还不如留点余力去开拓想象力,从另一个层面送自己去未来,或者说拓宽自己的认知,这样总可以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必将逝去的渺小一份子.


-sherry


***


被陈冠希触发的社交危机拿到年终奖之前的日子都挺不好过的.主要还是要写个总结:玩了多少游戏,看了多少电影,每年都是如此,全沦为应付差事般的码字.


牢骚归牢骚,还是得表表态.对我而言,还是 陈冠希纪录片这事对我感触最深 —— 网站的访问量翻倍、粉丝翻倍、知名度攀升,以至于在哥们儿的生日场合介绍我时都会说:“他在 vice 上班,就是拍陈冠希纪录片那网站.”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交场合上你永远也无法逃避的硬聊、嘘寒问暖、交换名片 —— 我太大意了,我忘记了生日聚会也是社交的一部分,纵使我潇洒地拒绝了公司给我印制名片,掉以轻心地觉得可以借机摆脱混圈劳模的套磁,但我还是无法逃避加微信的骚扰.#丰收后的困惑


我没有那么多精力给朋友圈设置500个分组可见,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帮不了解的人去憋什么软文 —— 网站有联络邮箱和电话,别再找我了,我真帮不上忙,都别烦我了!星期五6点以后,除了电子游戏以外真的什么也别和我聊,没时间!没义务!


更可气的,是八百辈子不联系的人都一个个一群群一筐筐一箩箩从你最近通话记录以外的空间里蹦出来跟你套近乎:最近好吗 ——> 询问你还在 vice 上班吗 ——> 然后切入正题.


我不是内线外联,不是咨询客服,送我乐高和游戏机我也不想管.也别和我聊陈冠希,我根本不了解他,要不是我们主编让我去写他,我一辈子也不会在华文彩云字体里打出他的名字.那么多人跑到 我们后来的长城纪录片下面留言,要求继续拍陈冠希,还扬言不继续拍摄就 “取消关注” —— 当初落井下石的是你们,现在跟着摇旗呐喊的也是你们,什么时候都能自己长点脑子?别老被媒体牵着走.


更让我恶心的,还是那些大大小小有名没名的媒体偷梁换柱的本领,真是了不起.2015年赶紧过去吧.


-张贼贼


***


时间真的过太快了我知道,在年底感慨 “时间过得太快” 实在是太没创意了,但这的确是这一年我最深切的感受,比过往的每一年都要强烈.


但是 “时间过得太快” 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有两个完全相反的含义在里面:一个是我他妈什么都没干,一年真的过完了吗?这种时间快的感觉一般只有在年底才会突然冒出来,年中你其实是觉得长夜漫漫长日漫漫.另一个是,我他妈一年干了这么多事,跟过山车似的,太快了,能稍停一会儿吗?这种感觉在一年开始一个月之后就会随时冒出来.


整整一年,我都在被这两种感觉交替袭击.我本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人,快速行动总让我觉得没有安全感.就像你全速快跑的时候,眼前划过的都是一些条状的故障画面,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撞墙.为了不迟到太久,我每天早上都要提前两个半到三小时起床 —— 这段时间里,我会先从床上爬起来,再摸到家里另外一个柔软的地方继续躺着,想想今天的任务,同时给自己做一些诸如 “身不由己勇敢面对” 之类的心理建设.


但是往往两分钟以后就开始跑题,等于醒着又做了一遍梦,而这些浪费时间的步骤对我来说像吃饭一样是必须的.半个多小时之后回过神来,开始例行抽烟、上厕所、洗澡、穿衣服化妆等一切事情,并且总在计划要出发前最后15分钟发现还有100件事没有做,于是又拖了半小时才出门.三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去哪儿了?


但我的工作偏偏是跟我的本性相违背的(应该说我的本性跟一切工作相违背),当我跟自己说即使是在 vice 上班也得像个样子的时候,就得周周做好计划,并随时准备好应对变化,不能像上学时那样随便拿大把时间来挥挥洒洒.


于是每周都按照前一周或两周规定好的内容迅速过完了,时间快的感受从此而来:每天你都知道有事要做,没有一天突然冒出来让你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但我觉得,这一份纵容我赖床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救了我,假如换成一份打卡上班的工作我可能早就死了,literally;而如果是自由职业的话,我现在应该变成了一个四处乞讨的废人.


-陆冉


***


我的生活真被手机改变了今年我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纪录:两个月只花了500块现金,因为其中有一个周末我把手机忘在了办公室.


从年初过春节抢红包开始,我开始意识到网络支付势不可挡,几乎所有日常开销都可以从这里支出了(没错,感觉已经存在了好久的在线支付从今年才开始真正成为常态):吃饭请客直接微信支付,均摊也可以给朋友转账,日常生活所需除了天猫超市(还能看朋友画的漫画)外,还有软件可以随时把我需要的饮料瓜子水果蔬菜香烟直接送到家,出门打车直接从支付宝扣款,摩托车没油了有加油卡,就连按摩美容都可以从 app 直接下单,在家里躺好等着就行了.


总之今年除了去了一趟台湾,重新体验了半个月现金不离手、兜里随时掏出几万块钱的复古生活之外,我就几乎没怎么见着毛主席的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我有一张银行卡今年夏天丢了,到现在也没补办,不过上面的钱还在正常运转;全托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福,丢钱包再也不会是世界末日,也让我更有时间好好反省 “ 我的钱呢” 这个人生的终极问题.


随着网络支付一同到来的,是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担心.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大了,居然也开始相信起朋友圈里转来转去的那种平时看一眼标题就根本不会点开的文章 —— 比如谁的支付宝账户被盗啦、哪个理财基金经理卷钱跑啦、雾霾到底有多致命啦 ...... 现在我不但会点开看看,发现心惊肉跳的内容后还会顺手转发给已被我屏蔽的父母那里.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我已经从 “光脚的” 变成了 “穿鞋的”, 或者只是忧患意识越来越重、开始惜命了,但确实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只要别转发到朋友圈打扰其他人就得了.反正父母也一直在给我发这种垃圾信息,就当是一来一往陪他们聊天了.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依旧险恶也没什么错,总比认人鱼肉被电话诈骗强.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自然地接受这一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也没什么可反抗的,就像网络支付时代不会因为你拒绝就不来到你身边一样,一开始的反应过去之后,就让它们慢慢都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吧.


-陈子超


***


这是我独立生活的第一年2015年6月25号是个阴沉又闷热的星期四,编辑部下午四点开选题会.在学校糊弄了半天毕业的烂摊子后已经下午三点,可还学士服又是个漫长的流程,于是我就拎着那件化纤质地的黑袍子,穿着件大酱色的毕业纪念 t 恤汗津津地跑到公司.


第二天一早还了学士服清空宿舍,用搬家 app 叫了个金杯把大学四年剩下的一堆破烂拉到了公司附近的出租屋,当那一堆还带着宿舍温度的行李把试图拍照留念的我挤到床角时,一个人住的日子好像就这么慌乱地正式开始了.


在这之前,一个人住的机会对我来说是种奢侈:父母出差,就可以在放学后买几瓶啤酒回家,守着电脑整晚整晚看电影.大学四年拥挤的宿舍生活,也让我对一个人住有着更高期待:在租下这个胡同大杂院里的小破屋后,我兴致勃勃地刷了墙、买了家具和奇形怪状的植物,甚至还到各种流浪动物救助机构的微博下看猫.


一开始的日子的确完美:周五下班看完演出吃个宵夜后溜达着回家冲个澡,空调调到25度上会儿网睡觉 —— 谁跟我提到 “幸福感”,我想到的一定是第一次在那个房子洗澡后,瘫在床上闻到的护发素味儿.


写这段前,我回忆了好半天这种幸福感后来是怎么崩塌的:反正不是因为蹦高的猫踩塌了早已摇摇欲坠的简易衣柜,就是因为面对着买回家的植物开始一盆盆死掉却无能为力.当我凌晨两三点喝完酒,与朋友告别后独自穿过空荡荡的雍和宫大街,回家收拾完烂摊子后呆坐在床上时,便开始感觉到可怕的孤独 —— 换做从前,我恨不得把 “别他妈烦我” 贴脑门上.


所以孤独怎么办?再找朋友喝几杯吧.


另外,作为一个东北妇女,一个人住的第一年竟然成了我体验过的最冷的冬天:睡前要把定了七个闹钟的手机一起裹在被窝里,不然冻没电就傻逼了;所谓的 “在家工作”,还是因为面板太冻手而跑到了麦当劳,旁边还坐着位一会儿玩斗地主哭一会儿玩纪念碑谷笑的姑娘;而结冰的自来水管和晚上十点多背着洗浴用品找澡堂,更是超出了我20多年的东北生活经验.


这种没什么自制力的生活,最终也导致了生物钟的紊乱:在周六早上睡着,在黑暗中醒来摸了好一阵儿手机,发现竟然他妈的已经是周日半夜了 —— “浪费了虚度周末的机会” ,这时的懊恼比起床气要命多了.还能干点啥?穿上衣服出门吃碗牛肉抄手吧.


无论是选住处、买衣柜还是熬夜,在新的一年准备开始独立生活的读者朋友们可千万别学我.与以前从未实现的雄心壮志不同,新的一年我唯一的计划就是:在五环附近租个合适的房子,然后过得像个上班族.尽管我知道这听起来一点都不酷.


-莉斯


***


我那张扬出柜的朋友圈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在奥贝格费尔诉霍奇斯案中判決同性婚姻的权利受到宪法保障,全国各州不得立法禁止同性婚姻,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


奥巴马在白宫演讲宣布的那天,我正好在拉斯维加斯玩,一大早醒来所有社交网络上都充斥着这条消息,走出房门更是看到街头所有巨型 led广告牌都打着同样的彩虹旗和标语 “we support marriage equality”,商店里的橱窗海报也都换成了支持同性婚姻的主题.


这是我前所未见的.在以前生活的环境里,人们对 “同性恋” 这个词都是避之而不及的,与我此时见到的举国同庆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反差.说起来,这条新闻似乎不仅仅是对美国,对全世界的同志群体影响都还挺大 —— 朋友圈里那些无论是出柜了还是没出柜的同性恋朋友,都对自己是 同性恋这件事变得很张扬,甚至有人因为这个新闻跟家里人出了柜.


身边谈论同性恋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父母辈的也更敢把这件事搬上台面来说,尽管这事好像还是跟中国没多大关系 —— 别说同性婚姻合法了,就连能否逃脱传统道德伦理的枷锁,都难如登天 —— 但至少那把同性恋话题放上台面(即使是讽刺),也是一种进步吧;而接下来要做的,也许就是去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同性恋也是正常人.


-cola ren


***


在拥堵和雾霾里开车让听歌变成了 “背景音乐”今年我特 “幸运” 能加入 “在北京开车” 这个行列,这意味着我一个礼拜有四天可以不用再挤(乘坐)公交地铁,不用再因为公司离家远(27公里)打不到车而苦恼.但也意味着我:永远地堵在了路上,面对着和地铁里一样人多的早晚高峰.


我不再戴着耳机在公交车上听歌,听歌变成了听 “背景音乐”,北京的交通,哈哈,需要很长很长的音乐来陪我度过一段又一段的堵车.不过,我印象中最美的时刻,是有一次在10点后的雾霾里,车里放的是这首 “ cadillac” —— 那个时候我都忘了去哪儿了,只觉得像是在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