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
网络教育,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谈课程创新教育之网络教育
摘 要: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网络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课程创新教育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一切领域。通过上一次网络教育培训,我对现代课程有了新的认识。网络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接触,是各种资源的共享,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工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让课程教育更丰富、更多元化。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内容枯燥无味。
一、树立新理念,理解新教材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自主性。在教育价值观上,强调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把只面向少数、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
在教育质量观上,变革以学生学习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发展新知识的能力。
二、立足新课改,启迪新思维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网络教育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首先,在教育观念上,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对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将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其次,在教学模式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教室听教师讲课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室甚至在自己的宿舍里,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打开电脑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课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讲授和提问,网络教学能使教学过程由单纯教师的“教”转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也将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模式。最后,网络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行不通的,还应终生接受教育,学会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具备网络操作技能和网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化。
1.教师准确定位
新课改的实施主要由教师亲自操作,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与形象将会有一些重要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给自己准确定位。
创造性知识传递的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取一种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用开放的、研究的、积极的姿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行动者。对待身心发展程度不一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方式上要特别关照每一个孩子,既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性,又要观察、发现、应对、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多进行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并将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智慧和能力。
2.鼓励学生探究
新课改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自主和谐的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即在保证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更多地提倡发现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让每个孩子每天都收获一份成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自主合作交流
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交流研讨、展示自己的机会,营造民主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学会倾听。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让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绚丽的色彩,实践、探究、感悟、收获尽在过程中。注重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中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三、验证新教材,探讨新教法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运用网络视频技术。新课程增加了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取向,不用统一的规格、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增强,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致使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内容,是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更多。
运用网络视频技术。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决策者,而不再是执行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创造班级气氛,创造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2.探讨新教法
运用网络视频技术。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动手自制教具、集体备课,并与家长共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要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用教材作例子,落实课程标准,以教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学生身上有机融合,教师就要善于设情感激发点让所有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所有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所有学生都学会,设心灵交流点让所有学生都乐学。深入扎实、富有创意地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尽情地绽放生命的光彩。
因此,现代课程体系需要所有教育者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我们会共同努力,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教法、新的评价体系,保证现代课程体系的新发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网络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美]嘉格伦.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曹玉梅.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教育探索,2007,(10).
[3]张慧欣,王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辽宁教育研究,2007,(9).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篇二
让网络教育融入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着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育;家庭教育;中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5-02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修的一门功课,网络走进生活,网络影响生活,网络引领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家长还是学校,大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谈“网”色变的现象,抵制网络走近孩子,拒绝网络走进家庭。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着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提几点建议。
一、家长要学习网络,了解网络文化
作为现代的父母应该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养育的是一个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既成的网络文化中,他们属于强势:他们对网络的了解远远要胜过你,他们通过网络下载音乐、制作网页、跟朋友在网上聊天、一天中检查好几次电子邮件,在网上查作业资料,为完成作业设计作研究,面对此况,你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因此,作为网络社会下孩子的父母,首先必须“触网”,接触网络,了解网络文化,这样才有可能预防网络对孩子的伤害。
二、对孩子上网实施必要的指导和适当的监控
家长每天也应该关注一下孩子在网上都做了什么。如果技术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应该要求孩子演示给你看。另一方面,作为父母,还应该针对孩子上网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明确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网站适合访问,什么样的网站不宜浏览,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给孩子良好、明确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说明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确保他们知道当他们遇到有问题或使他们迷惑的内容时及时向父母求助(例如,在网上遇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30岁的先生”)。制定家庭上网政策。跟孩子共同列出一系列任何家庭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告诉他们绝对不要透露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提供照片。而且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和陪同,绝对不允许孩子们与网友见面。
三、营造家庭浓郁的网络文化
著名儿童心理咨询专家鲁杰老师正在主持国家十一五课题《净化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绿色网络空间》的研究,笔者十分期待,期待鲁老师能在接纳网络的前提下,在家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多做一些深入而有益的探索。现在的大多家庭中的成员都能自如地使用网络,这为我们建设家庭网络文化打下了基础。构建网上精神家园,家长的示范性尤其重要。从引导孩子浏览健康网站开始,到积累建立适合家庭有益孩子成长的“收藏夹”,再到家庭的交流平台,再到家庭博客、家庭相册,甚至是家庭主题网站等等,构建自己家庭的浓郁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孩子向着家长期望的方向进步成长。
家庭网络文化也和文化一样承载着一个家庭特有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凝聚着一个家庭的传统、审美、爱好、科学创造和理想等。家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要仅注重结果,而且要十分重视建设的过程,家庭成员共同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家庭网络文化建设的材料也不拘一格,小到孩子牙牙学话中的惊人之语、成员之间的有趣笑话,大到家庭和孩子未来发展的打算和筹备。一句话、一张相片、一段视频、一个专题、一个美好的回忆等等,都可以成为沟通亲情、激励进步的载体。孩子在精心营造的家庭文化和家庭网络文化中成长,会少走不少弯路,会打上家庭文化的烙印,会更健康阳光,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探讨生活问题,能使自己的孩子发现网络的美妙用途。可以通过合理的信息交流、组织来实现它的重要性。
网络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在这个双向辅助教学的帮助下,学校教育会如生双翼,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与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中国国情,尽量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网络教育所带来的资源和好处,目前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重要的工作。网络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对发展方式进行完善,对方向进行引导,让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得到重视和支持。相信经过所有人的努力,我国的网络教育前景会更加美好,成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富瑶,生志昊,尹冬冬.网络教育资源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2008,(07).
[2]李金枝,曾带丽.城乡小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J].林区教学,2008,(05).
[3]韦路,张明新.网络知识对网络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1).
[4]何毅,冉勇.浅谈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5]彭声泽,张彬,黄利.西部大学生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0).
[6]王国琪.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7]孙多.网络学习的适应性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7).
[8]张家金.试论中学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的检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
[9]伏庭俊,胡芳萍.农村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育革新,2007,(06).
[10]宋尚平,李兴保.NET与XML框架下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的开发与实现[J].中小学电教,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