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音乐教育论文写作
在特殊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交叉学科,显示出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特殊音乐教育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特殊音乐教育论文篇一
特殊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
摘要:音乐治疗在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应用方面的发展较任何其它领域都要快,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反应明显比其它教育或治疗方法更为积极。而且经过实践探索,它的意义在于运用音乐治疗帮助障碍儿童建立人际关系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建立自信和帮助克服受挫的情绪,运用音乐治疗儿童的情绪紊乱,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关键词:音乐治疗;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音乐治疗的功效被世人重新认识后,音乐就被运用于不同的领域,特别是儿童和老人领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最容易引起反应的一种外来刺激。为此,选用音乐来作为改善因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干扰和阻碍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工具。
一、特殊儿童及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个体在精神和躯体特征上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这类人群的自我发展需要,政府及个体的养成机构需要为其设立并创造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环境,帮助这类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达到他们最高程度的自我完善。在特殊需要的人群中,特殊儿童的发展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①。
1.音乐治疗概述
由于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因此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这是因为音乐治疗学毕竟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治疗师,受不同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各国专家开展音乐治疗的领域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所以产生了不一致的定义。简单的说,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目的。
2.音乐治疗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音乐用于治疗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过记载。“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音乐治疗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军队医院中,后义流传至其他医疗部门,经过专业音乐家和心理学家的介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美国音乐治疗学会主席1998年对音乐治疔的界定是: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体验使治疗师与病人建立起关系,来帮助病人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种医患关系是促进病情改善的基本动力。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七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150所大学开设音乐治疗教育专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及各个国家的音乐治疗学会也定期召开国际性会议,出版期刊和专著,进行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
3.世界各国对音乐治疗定义
1)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一种简单的疗法。(2)音乐治疗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以为音乐治疗只是听听音乐,放松放松。(3)音乐治疗过程必须包括有音乐、被治疗者、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没有音乐参与的治疗过程不是音乐治疗,因为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一个基本的因素,音乐治疗正是通过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没有被治疗者作为治疗的接收者的任何过程也不是音乐治疗。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介入的任何活动也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有些人在商店里买一些所谓的“音乐治疗录音带”回家聆听的做法也许对身心有一些的放松作用,但这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因为这里没有音乐治疗师的介入,也就没有治疗师与患者的治疗关系这一关键的动力的因素的存在。
二.特殊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重要意义
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是一个科学系统,具有整体性的治疗过程,是为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的训练计划系统;开展音乐活动则会避开特殊儿童的弱项,挖掘其潜能,使其在无厌倦和不拒绝的状态下自愿学习和成长。让特殊儿童在有组织的音乐声中得到各种经验与体会,去弥补他们在情绪、生理、心理、沟通、认知等方面的弱势之需。治疗强调以特殊儿童的需求为最高宗旨,强调人性化的治疗,注重特殊儿童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情绪问题。音乐治疗恰恰就是掌握了这一点。它运用音乐去改变孩子们的情绪,在情绪好转后再去设法改变其认知。
“音乐治疗虽然离不开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但是,每次音乐活动项目,都是为了促进特殊儿童个体的某种能力和技巧而设置的。音乐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也是优秀的有价值的”②。
特殊儿童由于身心障碍,长期与他人接触有限,交流能力逐渐缺失,对许多事情表现出胆怯和缺乏自信,更不用说让其表现自己。当音乐声响起,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在音乐声的包围中经历探索、模仿至创造的过程,将内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绪情感在音乐的激发下,放松自如的接受外部刺激,并做出反应。此时,音乐就成为特殊儿童抒发、表现和宣泄内心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和手段。音乐是一种较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孩子们内心真实的体现,他们或哭或笑,音乐治疗利用这一点帮助他们成长。在音乐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各方面都会相互协调,相互完善,利用音乐的即兴与创造性发展处一个积极健康的新自我。
音乐无国界,特殊儿童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自由的发挥,通过音乐来补偿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缺陷,使他们成为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的人。
注解
①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第163页。
②陈莞 ,《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7页。
特殊音乐教育论文篇二
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在特殊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交叉学科,显示出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并对他们重返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特殊音乐教育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外、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现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当下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新兴学科,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国外、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进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的认识。
一、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音乐教育及相关认知和研究起源于欧洲。17世纪,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认为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又称《论盲人书简》,1749)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又称《论聋人书简》,1751)中也曾发表过类似见解,他认为“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其余感觉”。同世纪,法国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爱弥尔》(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既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某种程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由琴木的颤动和震动,便可知声音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若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将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①这段论述表明,卢梭是主张通过触觉来进行音乐教育的。此外,意大利也有关于盲人音乐教育认知的记载。
数百年来,国外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专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随后,瑞士人阿曼(J.K.Amman,1669-1724)出版了《说话的聋哑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语教会聋哑人说话》,强调口语教学对聋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并于1906年和1917年发表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程》等著作,他认为“音乐来源于情感,身体动作是宣泄情感最简便的方式,因此,身体动作也是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学途径”,他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在当今世界各类艺术学校和普通学校中仍有运用,并成为特殊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977年,美国人迈克尔·L.马克出版了专著《当代音乐教育》,该书在第三部分“音乐教育关心的问题”中专辟一章写到了“特殊音乐中的教育”,不仅强调了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需要提供个别化教学”。1979年,Alley,Jayne M.在论文Music in the IEP: 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疗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别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治疗”的出现,推动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层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这些论著(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音乐治疗运用于特殊教育的各种方法,为我们开展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经过数百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教育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层面:一个是美国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另一个是俄罗斯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量使特殊儿童“回归”到社会“主流”中来,而不是将其与正常群体隔离,局限于特殊群体范围当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论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进程中的作用。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应当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他们认为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会更有效。目前,俄罗斯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已由最初的三类增至八类。与此相对应,世界上逐渐形成了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施地方分权制度,具有完备的法规体系,运行比较规范,注重个别化教育和专家、家长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教育与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作,强调缺陷补偿和劳动教育②。
综观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始于特殊教育启蒙之初,但当时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论著(文)较少。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发展期,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和论文,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而对于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梳理略显不够,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显得有些薄弱,虽然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但尚不够系统。当然,他们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体系等某些颇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礼记·明堂位》记载有“瞽宗,殷学也”,《周礼·春宫》疏“释曰:云‘凡乐歌,必使瞽蒙为焉者’此郑玄解作乐使瞽蒙为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务训》中说:“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意思是说,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学会弹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不会弹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有关特殊音乐教学的记载。
虽然现存资料显示我国自奴隶社会起就有残疾人音乐教育事象,但真正对特殊音乐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题名”含“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只搜索到1篇硕士毕业论文和1篇报道文章;后对“题名”中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也只搜索到28篇论文。为更多地掌握资料,笔者先后以“聋音乐”、“盲音乐”、“弱智音乐”、“孤独症音乐”等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分别搜索到论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随后,笔者又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对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没有任何发现。此外,笔者还对含有“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分别搜索到了25本和47本。从查找结果看,目前,我国有关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对上述检索到的论文和论著,笔者通过对标题和内容摘要的阅览,重点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研读。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2006年,围绕上海市特殊教育音乐课开设和课本使用情况,张馨、张文禄和徐胤对上海各县(区)21所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表了论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与调查》,指出了当前课程实施方案单调、特殊音乐教育教材陈旧等问题。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程郁、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腾格勒先后撰写了《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学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等3篇毕业论文,从整体到局部对某一区域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2)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论研究
这一类研究主要散见于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中。1993年,曹理主编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其中第九章就专门论述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明确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任务,将特殊音乐教育分为三类,即弱智儿童音乐教育、盲童音乐教育、聋哑儿童音乐教育,并阐述了三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94年,赵树铎出版了《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一书,详细论述了针对各类特殊儿童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法,其中就包括音乐课程设置,该书同时附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便对特殊音乐课程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2006年,谢嘉幸在其主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九章专辟一节,集中阐述了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发展概况、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等内容。诸如此类的论著还有方俊明编写的《当代特殊教育导论》、张宁生编写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等。
(3)特殊音乐教学研究
特殊音乐教学处于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层面,业内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注,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李韦的《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张玲等的《聋儿音乐欣赏教学探讨》,谢正恭的《从盲童民族音乐教育实验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张红的《如何利用音乐节奏带动小班聋儿发音学语》,曾艺的《音乐与弱智教育》,陈明大的《盲人高等音乐教育研究》,崔苏粤的《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等。这些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展现了音乐教育在盲、聋、弱智等各类特殊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究
此类研究大多是尝试性地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之中。论文可见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周为民的《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陈莞的《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实施的探索》、《浅析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石兰天的《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等。论著有何化均和卢廷柱的《音乐疗法》、张鸿懿和马廷慧的《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等。 (5)其他类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传教士与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张福娟等编写的《特殊教育史》,刘宇晟的论文《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宝华的《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发展综述》,郭大松、曹立前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王伟的《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走向》等。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课程、教学、音乐治疗均有所涉及,涵盖面较广,这对于本课题研究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问题,论述的内容和深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比较少。纵观国内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论著和论文,笔者发现竟然没有一本(篇)是关于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史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研究的时间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几年,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极少的相关论述散见于某些论著当中。特殊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是对特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论文大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视角比较狭窄,一些作者局限于本职工作,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局限于具体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乐教育的体制性、根本性内容。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专题研究很少,研究不够深入,理论性、学术性不强。
三是缺少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源自欧洲。进入国门之后,它们与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国外的特殊音乐教育对我国具有哪些启示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国内现状来看,教育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大家对这方面问题显然不够关注,有关中外特殊音乐教育专门性的比较研究尚不够深入。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已日益关注,但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总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统计,全世界有5亿以上的人由于心智上、身体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残。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共有特殊人群8296万人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加强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已不能适应日常特殊音乐教育的需要。特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专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乐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①[法]卢梭《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页。
②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