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网 > 论文格式 > 英汉研究论文范文2篇

英汉研究论文范文2篇

时间:2017-10-17 10:49 来源:期刊58网 浏览:1237

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陈丹红+张令千

摘 要: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关键词:“听”类行为动词 语义成分 词化模式

一、引言

“听”类动词是常用动词之一,可分为结果动词(英语中如“hear”,汉语中如“闻”)和行为动词(英语中如“listen”,汉语中如“听”)。前人对运动类动词的语义和词化模式研究较多(王文斌,2001),而关于“听”类动词的研究甚少。本文选取“听”类行为动词进行研究。“听”的本义是用耳朵接收声音,但“听”有各种听的方式和目的。英、汉语中均存在着许多“听”类行为动词,例如现代英语中,有“listen,hearken,audit”等,现代汉语中有“倾听、凝听、聆听”等。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听”的语义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容量及偏好。本文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及词化理论来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

二、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模式

(一)语义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是研究词汇语义的一种重要方法。关于语义分析法的提出,存在着争论。在欧洲,语义学中的成分分析法和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理论有很深的渊源。成分分析法借鉴音位学中区分因素和语音区别性特征的方法,对词的意义构成也进行切分,试图找出一些普遍的语义成分用于词义的分析(束定芳,2000)。一些学者认为Hjelmslev最早使用了该方法(Ducrot&Todorov,1972;束定芳,2000)。Hjelmslev在1943年提出了词义可分的想法,即一个此项可以分解为一组更小的成分。在美国,最初提出该方法的是人类学家Goodenough(1956),这一方法最初只是人类学家用来分析不同语言中的亲属词语。随后,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语义成分分析法应运而生,并成为研究语义成分的核心方法。Bloomfield还提出了“语义特征”的术语,即语义成分,来为这最小的意义单位命名。语义成分分析法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它更便于较精确而简便地描述词义和说明语义关系。使用该方法,就能用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给许多词下定义,而且还非常有利于比较同义词的语义成分。(王文斌,2001)

(二)词化模式

关于词化现象,各家有着不同的界定。Leech(1975)认为,词化是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使之在句法上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使用。Banczerow(1980)认为,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是综合式表达法,用一个短语来表达,是分析式表达法。综合式表达法是词化了的表达法。Pacard(2001)认为,词化是指一个语言材料或多个语言材料变成或被吸纳形成词项。王文斌(2005:200)认为,“词化就是指原属于横组合(syntagmatic)关系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为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具有单独词位的功能。”但无论是哪一种界定,词化模式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Levin和Hovav(1997)指出不同的词化模式会导致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动词词化模式是重要的研究课题。Talmy(1985)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动词语义包容方面可分为三类:1.以西班牙语为代表,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2.大多数印欧语和汉语,动词同时表达动作与方式或原因;3.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语言,动词同时表达物象和动作。英语和汉语同属第二类。本文对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作具体探讨。

三、英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一)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现代英语中表示“听”的行为动词有“listen,hearken,audit,hark,bug,eavesdrop,wiretap”等。这些动词不仅具有“听”的核心语义,而且还具有听的方式、目的等语义成分。本文以Hanks(1998)主编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为工具,对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详见表1。

由表1可见,英语“听”类行为动词除了共享“听”这一核心语义成分以外,各自具有其他不同的外围语义成分,例如听的方式、目的等。共享语义成分决定了这些动词的近似性,而外围语义成分则决定了它们的差异性。根据表中所列的语义成分分析可以发现,“listen”和“hearken”均表示“認真地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凝听”“聆听”;“audit”表示“蹭课”,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旁听”;“hark”表示“命令某人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听!”“听啊”,常用于祈使句;“bug”表示“利用设备偷偷摸摸地听或者录音”,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窃听”“盗听”“监听”。“eavesdrop”表示“偷偷摸摸地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偷听”;“wiretap”表示“用设备听”,同时还有“监视、盯梢”的目的,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窃听”“监听”。

(二)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听”的双音节行为动词数量少,且很少单独使用,而且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仅研究双音节“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

现代汉语中表示“听”的双音节行为动词有“倾听、凝听、聆听、伫听、竦听、私听、窃听、偷听、伏听、觇听、壁听、妄听、倚听、监听、耸听、旁听”等,这些动词都有“听”这一核心语义,但有细微的语义差别。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进行分析,详见表2。

研究发现,汉语“听”类行为动词除了包含核心语义“听”之外,还有不同的外围语义成分。“倾听”表示“侧着头认真地听”,“凝听”“聆听”“伫听”“竦听”均表示“认真、仔细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give ear to”“concentrate on hearing”或“listen carefully”。“私听”除了表示“听”,还表示“怀有私心”的目的,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to others with selfish motives”。“窃听”“偷听”“伏听”都表示“暗中偷偷摸摸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bug”“eavesdrop”“wiretap”。“觇听”除了表示“偷偷摸摸地听”,还表示“窥看”的动作,相当于英语中的“peep and eavesdrop”。“壁听”表示“倚靠着偷偷摸摸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eavesdrop against the wall”。“妄听”除了表示“听”之外,还表示“随意、不认真”的态度,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with all the insensibility of distrust”“listen with the dulled ear”。“倚听”表示“倚靠着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ean against the wall to listen”。“监听”表示“利用设备来听”,同时还有“监督”的目的,相当于英语中的“wiretap”“bug”。“耸听”表示“害怕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with fear”。“旁听”表示“非正式地跟班听课”,特指蹭课,相当于英语中的“audit”。

四、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一)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经过对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动词都有“听”这一核心语义,以及方式、目的等外围语义成分。总的来说,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可以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但每个词有各自的特征:“listen”和“hearken”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态度”;audit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hark”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bug”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eavesdrop”的词化模式是“动作+姿态”;“wiretap”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

(二)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我们发现,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同样可以归结为“动作+X(方式、态度、目的)”,具体如下:“倾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态度”;“凝听”“聆听”“伫听”“竦听”的词化模式均为“动作+态度”;“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目的”;“窃听”“偷听”“伏听”“觇听”“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姿态”;“妄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态度”;“倚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监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耸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神态”;“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听”这一核心语义决定了该类动词的语义场,而不同的外围语义又区分了该类词中所包含的各个词;英汉“听”类行为动词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目的等,其词化模式大致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这种方式的对比可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表达“听”类动词时选词的准确性和贴切性。

参考文献:

[1]Banczerowski,J.Some Contrastive Considerations about Semantic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Fisiak.(ed.).Theoretic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80.

[2]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 Henry Holt&Co,1933.

[3]Ducrot.O.&T.Todorov.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Z].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eech,G.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s,1975:188.

[6]Levin,B&M.R.Hovav.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A].In S.Lappin(ed.).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 td,1997.

[7]Pacard.J.L.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lexical Forms[A].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9]Ward H.Goodenough 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M].Source:Language,Vol.32,No.1(Jan.-Mar.)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1956.

[10]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1).

[1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1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英汉“漂亮”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与功能负荷量对比研究

符志芳+罗思明

摘 要:本文采用定量和对比研究方法,以英汉语“漂亮”类形容词为研究对象,立足BNC与CCL语料,考察两者的句法共性与个性。研究发现:1.英汉“漂亮”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存在语内“大同小异”和语际“大异小同”;2.英汉“漂亮”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负荷量是定语优先,形成“大同小异”的负荷量等级。

关键词:beautiful pretty 美丽 漂亮 句法功能 功能负荷量

一、引言

“任何两种语言的语词,除了一些单义的科技术语和专有名词外,根本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总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常用词,在语义范围和用法上往往很不相同”(胡明扬,1990)。英汉语中各自存在“beautiful”“pretty”和“美丽”“漂亮”两个常用形容词,这两对近义词的句法经常对外语习得造成困扰。同时,虽已有学者对“beautiful”“pretty”和“美丽”“漂亮”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进行过研究(殷梅,2003),但它们在句法功能和功能负荷量上存在何种异同,至今无深入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对此展开探索。其中,功能负荷量是指两个不同语言中的一对相似的语言单位在各自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同一类型的其他语言单位相对而言的相对使用频率(许余龙,1992:50)。本文的英语例证主要取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汉语例证主要取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为弥补语料库之不足,本文自造例句部分,分别请10位英汉母语受试者判断其可接受性。

二、“美丽”和“漂亮”的句法功能语料库考察

(一)作主语

朱德熙先生指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动词、形容词都能作主语和宾语”(卓素娟,2001)。但实际上“美丽”“漂亮”直接作主语的情况非常少。如:

(1)a.美丽是大自然直接赋予人类的天使。(《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b.有时候,漂亮是一个昂贵的累赘。(《读者》)

(二)作謂语

“作谓语是形容词重要的语法功能。”(季明月,2014)“美丽”和“漂亮”作谓语有差异:“美丽”可作直接谓语,而“漂亮”不仅可作直接谓语,同时可作重叠式谓语。如:

(2)a.它美丽,能发出微响。(老舍《四世同堂》)

b.表演节目的徐美珍,扮相漂亮。(《报刊精选》)

c.我虽然是个大老爷们,但也得赶赶时髦漂亮漂亮。(《报刊精选》)

(三)作(心理动词)宾语

(3)a.她巴不得美丽,这样她就比别人多了一份竞争的优势。(《人民日报》)

b.姑娘都爱漂亮、开朗,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人民日报》)

(四)作定语

“作定语是形容词一个重要的句法功能。”(张慧芳,2007)“美丽”和“漂亮”作定语的能力有一定差别。

(4)a.广岛,这座在原子弹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美丽城市(《人民日报》)

b.家里放着爱默这样漂亮夫人,他眼睛看高了,要他垂青可不容易。(钱钟书《猫》)

(五)作状语

与“地”联合后作状语。

(5)a.这样娇艳而美丽地流出了一缕朱红的血。(《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

b.两排楼房十分漂亮地拥路而立。(《中国农民调查》)

(六)作补语

(6)a.不必为任何人长得美丽,看得年轻。(钱钟书《猫》)

b.招弟也打扮得更漂亮,小脸儿上增加了光彩与勇敢。(老舍《四世同堂》)

虽然“美丽”和“漂亮”均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但“美丽”常只能作直接谓语,而“漂亮”不仅可直接作谓语,同时可作重叠式谓语。研究发现,“美丽”和“漂亮”的句法功能负荷量存在共性,表现为:1.“美丽”和“漂亮”均在作定语时功能负荷量最大(各占84.4%、62.5%),在作状语时功能负荷量最小(各占0.9%、0.8%);2.作主语和状语时,“美丽”和“漂亮”的功能负荷量相似。个性体现在:1.作宾语和定语时“美丽”比“漂亮”的功能负荷量要大(“美丽”作宾语时占3.6%,“漂亮”占2.8%;“美丽”作定语时占84.4%,“漂亮”占62.5%);2.作谓语和补语时,“漂亮”比“美丽”的功能负荷量要大(“美丽”作谓语时占7.7%,“漂亮”占24.4%;“美丽”作补语时占2.2%,“漂亮”占8.5%);3.“美丽”的功能负荷量等级为定语>谓语>宾语>补语>主语>状语,而“漂亮”的功能负荷量等级为定语>谓语>补语>宾语>主语>状语。具体见表1。

三、“beautiful”和“pretty”的句法功能的语料库考察

(一)作定语,含(名词的)前置定语和(不定代词的)后置定语

(7)a.You are a beautiful woman,Kristina.(前置定语)

b.Buddy,seen a pretty girl around here with a funny accent?(前置定语)

c.Have you ever been to somewhere beautiful like the scenic spot?(后置定语)

d.He wanted to get someone pretty to help in the work.(后置定语)

(二)作表语

(8)a.At which time Moses came to birth,and he was very beautiful.

b.Owen,honey,can we just talk about how pretty I am?

(三)作补语

(9)a.Her kindness makes her beautiful.

b.I found the little girl pretty.

基于BNC及COCA语料研究发现,英语“漂亮”类形容词句法特征如下:

“beautiful”和“pretty”均能作定语、表语以及补语。两者的句法功能负荷量上存在异同。共性体现在:1.“beautiful”和“pretty”均在作前置定语和表语时功能負荷量最多,在60%左右,在作后置定语和补语时功能负荷量最少,在0.35~1.6%之间;2.“beautiful”和“pretty”的功能负荷量等级相同,均为前置定语>表语>补语>后置定语。具体见表2。

四、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美丽”“漂亮”与“beautiful”“pretty”在句法上共性与个性并存。首先,在句法功能上,共性体现在:“美丽”“漂亮”与“beautiful”“pretty”均能作定语和补语。个性体现在:1.“美丽”和“漂亮”的句法功能比“beautiful”和“pretty”的句法功能丰富(“美丽”和“漂亮”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而“beautiful”和“pretty”只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不能作主语、宾语、状语);2.现代汉语中“美丽”“漂亮”不能作后置定语,而“beautiful”和“pretty”可作不定代词的后置定语。其次,在功能负荷量上,共性体现在:1.“美丽”“漂亮”与“beautiful”“pretty”均作前置定语时功能负荷量最大,分别占84.4%、62.5%、60%、59.55%;2.“美丽”与“beautiful”“pretty”的功能负荷量等级一样,为定语>宾语>补语。个性体现在:“漂亮”的功能负荷量等级为定语>补语>宾语,与“美丽”“beautiful”“pretty”的功能负荷量等级不一样。

参考文献:

[1]http://corpus.byu.edu/bnc/

[2]http://ccl.pku.edu.cn/

[3]http://corpus.byu.edu/coca/

[4]胡明扬.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17-22.

[5]季明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卓素娟.关于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

[8]张慧芳.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